西藏自治區黨委統戰部版權所有????藏ICP備18000039號-1????
藏公網安備 54010202000133號


西藏民族大學民族歌舞社團的成員在一起排練鍋莊舞。通訊員 尼瑪曲桑 攝
節日的西藏民族大學校園廣場別樣熱鬧,歡快的鍋莊旋律響起,身著藏裝的學生們便自發圍成圓圈,踏著整齊的舞步,盡情釋放豪邁與熱情。
起初,來自山東、山西等省份的學生,或駐足凝望,或在圈外試探地跟著節拍輕挪腳步。“來呀,一起跳!”熱情的邀約、燦爛的笑容、鼓勵的眼神,讓越來越多的學生邁開步子,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
“只要踏進這個‘圓圈’,就能很快融入。”24級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曹杰至今記得第一次加入時的場景。那時的他動作尚顯生澀,手腳總跟不上節奏。可他很快發現,身邊的藏族同學放慢了舞步,帶著他踩準每一個節拍。
“鍋莊最動人的從不是復雜的技巧,而是那份不分你我的節奏感,是心手相連、同心共情的和諧與溫暖。”西藏民族大學民族歌舞社團負責人久美多吉道出了共舞的真諦。
如果說廣場上的攜手共舞,是民族情感的自然流露,那西藏民族大學諧園4樓排練廳內,一場場充滿挑戰與創造力的“文化對話”,則藏著師生們對文化交融更深層、更自覺的追求。
舞者們將藏族舞蹈的韻律與古典舞的身韻之美精妙融合,既守住民族傳統舞蹈的底色,又為舞姿注入幾分柔美飄逸的氣韻;將陜西非遺“華陰老腔”“安塞腰鼓”元素融入創作,精準把握藏族舞蹈“穩”的底蘊與腰鼓“狂放”的張力,成了這段探索中最核心的課題。
“團隊反復拆解旋律結構,在歌曲高潮部分巧妙嵌入秦腔‘高亢悲涼’的拖腔——這一融,不僅沒有破壞原有的風格,反而讓‘對故鄉山河的深情’更具穿透力,學生們說‘既聽出了西藏的遠,又品到了家鄉的近’。”忙碌間隙,西藏民族大學教師劉睿分享了那場將西藏民歌與秦腔某些唱腔特點相融合的“跨域創作”的難忘經歷。在她看來,這絕非兩種藝術元素的生硬拼接或簡單疊加,而是一場奇妙的“化學反應”,它打破了不同文化背景藝術表達的壁壘,讓藏地歌舞與關中文化實現了對話、碰撞與共生,最終抵達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文化佳境。
在咸陽老街的民俗文化活動中,西藏民族大學民族歌舞社團的成員們揮袖旋身、翩躚起舞,悠揚的古老弦樂在街巷間流淌,贏得過往行人紛紛贊嘆。演出結束后,不少市民主動圍攏過來,有的探尋舞蹈背后的民族文化故事,有的興致勃勃地跟著比劃“踢踏步”。
來自日喀則市的藏族姑娘卓瑪,對這種“傳遞”有著更為深刻的認知。初入大學時,她懷著對家鄉舞蹈最純粹的熱愛加入了社團,“那時候跳舞只是覺得快樂,想把家鄉舞蹈的美展示出來。”從校園廣場到咸陽老街,從高校禮堂到社區廣場,卓瑪和伙伴們的舞臺,不斷地向更廣闊的空間延伸,她的心境也隨之發生了變化:“現在我才明白,我腳下每一次騰躍、衣袖每一回舒展,都不只是‘跳舞’——而是用旋律向外界講述西藏的故事,以舞姿傳遞雪域高原與關中大地相知相融的心意。”
從校園廣場的“共舞”,到排練廳的“共創”,再到舞臺內外的“共傳”,西藏民族大學民族歌舞社團的故事,是一段關于文化如何從單向展示到深度共享、從傳統傳承到活力創新、從校園一隅輻射社會大眾的溫暖敘事,更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年輕一代心中生根發芽、抽枝展葉的最美見證,昭示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前路,必將愈發寬廣、愈加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