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黨委統戰部版權所有????藏ICP備18000039號-1????
藏公網安備 54010202000133號

家住日喀則市桑珠孜區城南街道德勒社區的格列老人,有4個漢族女婿。
平日里,一家人不僅相處和諧,還將和睦與包容的理念傳遞至社區的每一個角落。
“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敲門聲’。”格列老人說,誰家需要幫忙,都會來找家里的漢族女婿。
“家和萬事興,團結鑄同心。作為一個多民族聚居社區,德勒社區鄰里之間友好和睦,互幫互助,親如一家。”德勒社區黨總支部書記尼瑪平措說,近年來,德勒社區秉持“從心出發、以行聚力”的理念,認真譜好黨建引領“奮進曲”、平安和諧“守護曲”、互嵌互融“交響曲”、同心共鑄“主題曲”、排憂解難“服務曲”和共同富裕“幸福曲”,全力促進各族群眾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社區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動力。
強基鑄魂聚合力
在德勒社區,類似格列老人一家的事例屢見不鮮。
德勒社區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抓基層治理、促民族團結全過程、各方面,建立“黨建+基層治理+民族團結”模式,強化思想引領、凝聚共建合力、注重宣傳教育,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理念深植人心、融入日常。
以珠峰領航黨建品牌為引領,成立社區大黨委,推動轄區內各方力量共同參與社區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積極開展“黨建+民族團結”聯建活動,凝聚多元強大合力。
堅持理論學習常態化,2024年以來精心組織民族團結學習活動87場次,覆蓋4500余人次,引導黨員群眾不斷增強民族團結意識。積極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幫學200余場次、普及率達100%。
利用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陣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主題宣傳活動,生動講述社區居民身邊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讓民族團結進步“聲”入人心。
此外,德勒社區還以“平安”為筆,緊緊圍繞平安建設主線,將警務室下沉至便民服務大廳,組建由民警、網格員、民族代表等組成的調解隊伍,推出“便民服務碼”數字化平臺,為各族群眾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務服務、暢通的咨詢渠道和可靠的困難求助途徑,推動基層治理從“單向管理”向“多元協同”轉變,激發群眾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石榴花開情更濃
今年端午節期間,德勒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精心設置互動項目,將傳統民俗與現代趣味巧妙融合。居民們熱情高漲,踴躍參與。
“活動中,我深入了解到端午節的起源、傳說、習俗等知識,切身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社區居民達娃告訴記者,“和以前相比,現在節慶活動更加豐富多彩,互動性也更強,各族同胞都能參與其中、樂在其中、學在其中。”
從“各過各節”到“同歡共慶”,彰顯的是“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民族親情。
德勒社區堅持在有形有感有效上下功夫,讓多元文化在交流中相互融合,各族群眾增強“心安之處是吾鄉”的歸屬感。
以“共樂”連通互嵌發展精神紐帶。認真策劃舉辦“我們的節日”“黨心連民心·居民共建一家親”“民族團結一家親·趣味運動會”等文娛活動,不斷深化各族群眾感情。2024年以來,舉辦各類文化活動40場次,覆蓋漢、藏、回等13個民族4600余人次。
以“共居”構建互嵌發展社區環境。建立健全黨群服務V站、日間照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多個綜合性多功能服務平臺,打造“社區書屋民族文化角”、社區文化廣場,大力開展志愿暖心服務。今年1月,社區各族群眾自發為定日地震災區捐贈價值61萬元的救援物資,彰顯各族群眾守望相助的深情厚誼。
以“共事”凝聚互嵌發展思想共識。大力實施“民族團結+”融合發展行動,扎實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精準對接需求,搭建各族群眾交流交融平臺,2024年以來,開展各類就業培訓6場次,為306名各族群眾提供就業幫扶。
實事辦實民生暖
群眾事,無小事。社區位于日喀則老城區核心地段,轄區內人口多、人員構成較為復雜,德勒社區始終秉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民生小事、實事為切入點,強化舉措、下真功夫,用心用情為各族群眾解決實好際困難。
自2024年以來,社區緊盯群眾的煩心事、難辦事、揪心事,在平安駕校西側空地和部分巷道內科學劃定停車位320個,安排專人加強對流動車輛的管理,最大限度地釋放停車空間;積極對接三大運營商全面開展“空中蜘蛛網”線路大排查、大整治;完成雨污分流、巷道改造、老舊小區改造等民心工程和7條巷道命名工作,居民的幸福感、滿意度顯著提升。
“這幾年,不僅社區環境更加安全、舒適,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好。”尼瑪平措介紹,社區始終堅持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促進群眾增收致富責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盤活閑置土地資源,激活閑置低效用地和巷道內空閑集體土地資源10處,為社區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持續發展庭院經濟,引導居民把“小庭院”打造成旅游民宿、手工作坊,目前,社區1500余戶家庭通過手工作坊、房屋租賃發展庭院經濟,占總戶數的70%以上;不斷壯大林卡經濟,立足資源稟賦,推動德樟林卡從10余個帳篷發展至90余個,從年收入幾千元躍升至36萬元,真正讓社區經濟發展實現新突破、釋放新動能。2024年,社區集體經濟實現創收403.37萬元,人均分紅達659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