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黨委統戰部版權所有????藏ICP備18000039號-1????
藏公網安備 54010202000133號


雞爪谷豐收季。

旦增借旅游熱潮在陳塘鎮開起一家夏爾巴旅館藏餐。
晨曦初照,朋曲河波光粼粼,日喀則市定結縣陳塘鎮已煥發生機。在10畝鐵皮石斛仿野生種植基地里,47歲的夏爾巴人次仁多吉輕撫翠綠枝條,笑容里滿是憧憬,“這些‘金枝玉葉’,讓我們的日子越過越有奔頭!”從昔日交通閉塞、產業單一的邊境小鎮,到如今特色產業遍地開花、年產值超500萬元的幸福家園,陳塘鎮以“林下種植 + 生態養殖 + 農產品加工”三產融合的生動實踐,譜寫了一曲鄉村振興的奮進之歌。
高原沃土結出“致富果”
“過去守著幾畝地種雞爪谷,一年忙到頭也就勉強糊口。” 陳塘鎮那塘村村民卓瑪的話,道出了陳塘鎮曾經的發展困境。曾經,陳塘鎮囿于傳統農業模式,土地產出有限、產業結構單一,群眾增收困難,發展一度陷入“守著沃土難致富”的瓶頸。2022年,自治區農科院的精準幫扶,為這里帶來了轉機。鎮里大膽嘗試種植靈芝、鐵皮石斛等高原稀缺藥材,誓要打破傳統種植的 “天花板”。
“剛開始誰都不信,都說高原能種活這些‘寶貝’嗎?”陳塘鎮農牧綜合服務中心主任拉巴扎西回憶道,為打消群眾顧慮,鎮里分批次選派12名群眾赴區外學習先進種植技術,還邀請專家常駐基地,從菌種培育到田間管理全程跟蹤指導。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一年試種的3畝靈芝便采收200余斤,為群眾增收10萬余元,實實在在的收益點燃了大家的信心。
如今,陳塘鎮的特色種植已從“單點突破”邁向“矩陣發展”。天麻、黑金耳、波棱瓜、藏因陳等林下經濟作物長勢喜人;莎列村茶葉種植示范項目實現全鎮規模化茶葉種植“零的突破”。陽光下,一片片新綠舒展枝葉,成為邊境小鎮產業振興的“新名片”。
傳統農產品變身“搶手貨”
走進陳塘鎮農產品加工廠,機器轟鳴聲中,糌粑的清香與雞爪谷白酒的醇厚交織彌漫。“以前咱們的農產品都是按斤賣原材料,利潤薄不說,還經常滯銷。現在做成精品糌粑、雞爪谷白酒,身價翻了幾番!”加工廠負責人拉姆指著生產線,語氣里滿是自豪。
為破解“增產不增收”難題,陳塘鎮錨定延鏈、補鏈、強鏈,重點開發深加工產品,通過包裝升級、品牌打造,讓傳統農牧產品煥發新生。數據顯示,該農產品加工廠年生產糌粑23000余斤、白酒6000余斤,經深加工后,農產品附加值提升超30%。與此同時,全鎮嚴守糧食安全底線,2024年農作物播種面積達1901畝,總產量244.55萬斤。并在日喀則市農研中心支持下,推廣27個玉米新品種,進一步優化農作物品種結構,為產業發展筑牢根基。
同時,生態養殖也交出亮眼答卷。“以前自家養豬,銷路沒保障,價格也上不去。現在加入合作社,豬苗、技術、銷售全不愁!” 藏香豬養殖戶邊巴一邊給生豬添料,一邊笑著介紹。陳塘鎮創新推行“合作社+農戶”模式,圍繞藏香豬、藏香雞等特色品類,構建“統一供種、統一技術、統一銷售”產業鏈條,讓分散養殖戶抱團闖市場。截至目前,全鎮藏香豬存欄量達500多頭,藏雞1200多只,藏雞蛋年產量5萬余枚,肉、奶、蛋產量均超額完成年度任務,生態養殖成為群眾增收的“穩定器”。
閑置資源激活“新動能”
“以前誰能想到溫泉和林地也能變成‘搖錢樹’!” 說起村里的變化,那塘村村民扎西頓珠難掩激動。2023年,西藏智慧環境科技有限公司通過村企共建機制,投入1000余萬元開發九眼溫泉度假村及林下藥材種植項目,每年為村集體創收 20余萬元。這一創新實踐不僅盤活了閑置資源,更培育出康養旅游、特色種植等新業態,形成“企業發展、集體增收、群眾就業”的多贏格局。同時,在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的對口幫扶下,投資30萬元的陳塘鎮比塘村魔鬼辣椒種植項目建成投用,魔鬼辣椒年產量5000余斤,為集體經濟年增收25萬余元。
“大學畢業后,原本打算去區外找工作,沒想到家鄉的產業發展這么好!”26歲的巴桑是陳塘鎮林下藏香豬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一員,不僅每月有7000多元的收入,還能就近照顧家里。隨著陳塘鎮特色產業不斷壯大,像巴桑這樣實現“家門口就業”的村民越來越多。2024年,全鎮勞務輸出1987人,轉移就業1087人,創收1597.33萬元;為提升群眾就業能力,鎮里全年開展職業技能培訓4期,覆蓋129人;組織就業政策宣講48場,發放宣傳資料428份,讓就業政策紅利直達群眾。截至目前,特色產業累計帶動42人穩定就業,人均年增收3萬余元。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牛鼻子’,”陳塘鎮鎮長桑旦赤列滿懷信心地說,“我們將繼續深化‘三產’融合,推動特色產業向規模化、品牌化邁進,讓邊境小鎮的振興之路越走越寬廣,讓朋曲河畔的幸福之花越開越絢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