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黨委統戰部版權所有????藏ICP備18000039號-1????
藏公網安備 54010202000133號

在西藏山南市乃東區結莎街道,坐落著一個名為紅星社區的多民族聚居區。這個成立于2023年5月的社區,延續了60年代“紅星公社”的名稱,寓意“閃閃紅星心向黨”。
7月29日,記者跟隨“輝煌60年·我們的家園 幸福美麗西藏”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深入紅星社區,探訪該社區在推進基層治理中的創新舉措和生動實踐。
走進社區,整潔的道路兩旁是嶄新的居民樓,黨群服務中心門前的電子屏滾動播放著社區動態,不遠處的紅“新”驛家門前,幾名外賣騎手正在休息交流。這個聚居著漢、藏、回等23個民族4365戶11000余位居民的社區,正通過創新的“六微六融”模式,打造雪域高原上的民族團結“新樣板”。
社區治理的智慧化程度令人印象深刻。在黨群服務中心,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著“事件辦結率99.34%”的數據。這個數字背后,是社區探索的“黨建+網格+數字治理”新模式。通過智慧平臺,居民反映的問題最快兩小時就能得到解決。“去年德吉小區改造線路(蜘蛛網)時,正是通過‘線上投票+鄰里下午茶’的方式,讓20年的老舊線路得到徹底整治。現在連我們老人都學會了用手機參與社區議事。”居民次仁格桑對社區黨支部書記晉美旺久說。這種高效治理得益于社區創新的“345工作法”,將瑣碎的社區工作變成了系統化的治理工程。
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社區為新就業群體打造的紅“新”驛家。這個由廢舊倉庫改造的空間,提供免費休息、茶水、上網、淋浴等10余項服務,日均接待量達120余人次。“到這里有種回家的感覺,能避雨,能沖澡,還能充電。”外賣騎手張磊磊說。
此外,社區還在驛站旁設立了紅星洗車場,這個集體經濟產業每年能為社區創收8萬元,同時也為出租車司機等群體提供了優惠洗車服務,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
如今,新就業群體主動融入社區治理,擔任“民生觀察員”“治安瞭望員”等多重角色。他們充分發揮走街串巷的職業優勢,累計上報安全隱患26起,成為社區治理的重要補充力量。這種“雙向奔赴”的治理模式,既增強了新就業群體的歸屬感,也提升了社區治理的精細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