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黨委統戰部版權所有????藏ICP備18000039號-1????
藏公網安備 54010202000133號
董必武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之一,是我們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成員和國家的重要領導人,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董必武也是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的卓越領導者,作為曾經的同盟會元老,從兩次國共合作到新中國成立前后,董必武以豐富的統一戰線的理論和實踐,為推進中國革命勝利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全國抗日戰爭時期,董必武作為中共代表團的成員和中共中央長江局、南方局的主要領導人之一,長期在國民黨統治區工作。他與周恩來等同志一道,忠實貫徹中共中央制定的全面抗戰路線,堅決執行中國共產黨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為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
抗日戰爭時期,董必武在重慶留影
爭取中間勢力,是中國共產黨發展和壯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一個重要策略,也是南方局的一項中心工作。抗戰時期的中間勢力是指國共兩黨之間,包括民族資產階級、上層小資產階級、民主黨派、地方實力派、開明紳士和社會賢達在內的廣大中間階級、階層和政治派別的統稱。在當時的中國,這股中間勢力不容小覷,在抗戰問題上,他們贊成團結抗戰;在爭取政治權力問題上,他們贊成憲政運動,“往往可以成為我們同頑固派斗爭時決定勝負的因素”。因此,廣泛發動并團結中間勢力,是黨“在抗日統一戰線時期極嚴重的任務”。董必武作為南方局統戰工作的具體負責人,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對國統區各階級、各階層、各黨派、團體以及海外華僑進行了大量爭取和團結的工作。廣交朋友是董必武做統戰工作的一個重要方法。他認為,要把統戰工作做好,除了政治原則上的團結外,還需要和他們交朋友,建立感情和友誼。在和張瀾、沈鈞儒、黃炎培、史良等民主黨派領導人的交往中,董必武經常和他們一起分析形勢,商討抗日救國大計和對國民黨頑固派的斗爭策略。對于他們召開的各種會議,幾乎是每會必到,到會必同他們親密會談,會談地點大多在被董必武稱為“民主之家”的特園。后來,由于國民黨頑固派的破壞,國共關系日益緊張,面對復雜形勢,每當有些朋友出現猶豫不決、搖擺不定的時候,董必武便不厭其煩地一次次地登門拜訪,幫助他們擦亮眼睛,辨明方向;每當民主人士遇到危難時,董必武總是及時伸出友誼之手,給予真誠的幫助。1940年底,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在演講中揭露國民黨權貴利用抗戰發“國難財”的行徑,怒斥孔祥熙、宋子文貪污。蔣介石惱羞成怒,下令將其逮捕入獄。董必武獲悉后,立即投入到營救工作中。為抗議國民黨當局的卑劣做法,董必武還利用慶祝馬寅初60大壽的名義,與周恩來、鄧穎超聯名贈送一副壽聯:“桃李增華,坐帳無鶴;琴書作伴,支床有龜。”壽聯是他撰擬并親筆書寫的,獨具匠心。在與民主黨派、民主人士交往中,董必武始終做到推心置腹、以誠相見。他們也把董必武當作最可信賴的朋友。
抗日戰爭時期,南方局在重慶街頭組織抗日宣傳
董必武不僅親自做民主黨派、民主人士的工作,還派得力干部到他們中間去協助工作。張友漁、王炳南就是董必武直接派到救國會的。張友漁遵照董必武的指示努力工作,協助鄒韜奮辦好《全民抗戰》這個刊物;王炳南在救國會中主要擔負同沈鈞儒的聯系工作。不久,張友漁、王炳南都成為救國會的領導骨干,與沈鈞儒、鄒韜奮、章乃器、張申府、劉清揚、史良一起,共同領導救國會的工作,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董必武對中間力量要求聯合起來的愿望和活動給予支持和鼓勵,盡其所能推動各中間黨派的聯合。抗戰時期,各黨派負責人梁漱溟、黃炎培、左舜生、羅隆基等多次在重慶秘密集會,“同聲慨嘆國民黨之褊狹暗劣”,一致認為“廣大中間人士如吾儕者,不容自輕責任,必當慷慨而起,聯合同心,進而推動兩黨團結抗敵”。他們“想來想去”,都覺得“非民主團結,大局無出路,非加強中間派的組織,無由爭取民主團結”。在醞釀討論期間,董必武經常赴張瀾寓所,與沈鈞儒、鄒韜奮(救國會)、黃炎培(職業教育社)、李璜(青年黨)、章伯鈞(農工民主黨)等討論同國民黨頑固派作斗爭的問題,推動他們成立統一建國同志會。皖南事變發生后,他們聯合起來的決心更大了,經過反復討論,決定聯合成立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在其成立前夕,董必武在和各民主黨派領導人接觸、交談中,積極推動他們團結、合作,使一些愛國民主人士的思想發生了轉變。黃炎培原來對國民黨蔣介石抱有諸多幻想,對共產黨、八路軍、新四軍有一些誤解。蔣介石也有意拉攏他。然而,通過董必武不斷用事實教育和引導,黃炎培得以逐漸覺悟。正是基于對周恩來、董必武等的信任,許多民主黨派領導人在籌備民盟的過程中,主動將成立情況、領導人選等透露給周、董二人。周恩來、董必武還同民盟同志一起研究如何使其組織公開化、合法化的問題。梁漱溟離渝赴港前,曾到曾家巖50號周公館拜訪,周恩來、董必武熱情接待了他,幫助他籌劃香港之行。梁漱溟到達香港之后,在報刊登記證、經費等方面遇到困難,南方局即指示中共駐香港機關大力協助和資助,幫助他克服了困難。此后,在周恩來、董必武的親切關懷和指導下,經王昆侖、許寶駒、王炳南等人醞釀,中國民主革命同盟(簡稱“小民革”)于1941年夏成立,其中王炳南代表中共參加,團結了不少國民黨左派和在國民政府中擔任高級幕僚職務的進步人士,以及其他愛國民主人士。1943年,董必武又派徐冰去推動和幫助鄧初民、譚平山、柳亞子、王昆侖、李濟深、陳銘樞、張志讓、郭春濤等人,組織了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以團結國民黨內的民主進步分子,成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基礎。董必武還派共產黨員陳鈞以小業主的身份在中小工廠中進行活動,在斗爭中推動他們擴大聯合,籌組中小工廠聯合會,為中國民主建國會的成立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