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黨委統戰部版權所有????藏ICP備18000039號-1????
藏公網安備 54010202000133號
巍峨壯麗的珠穆朗瑪峰,奔騰不息的雅魯藏布江,再一次見證無私的奉獻、奮斗的身影。
2022年7月,來自17個省市和部分中央單位選派的第十批2117名援藏干部人才,心懷“國之大者”,毅然告別家人、奔赴高原,開始書寫三年的援藏答卷。
從鄉村振興的熱土到民生改善的一線,從產業發展主戰場到民族團結最前沿,三年來,五湖四海的援藏干部人才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中央支持西藏、全國支援西藏”的殷殷囑托,挺膺擔當、傾情奉獻,在廣袤而古老的青藏高原揮灑智慧和汗水,留下鏗鏘的足跡,寫下實干的詩行,與西藏各族干部群眾一道,共同譜寫著中國式現代化的西藏篇章。
圖為中山援藏工作組和實驗中學西藏班的學生參加慈善萬人行活動。
奮戰在產業主陣地
發展成果落地惠民
林芝農場,一顆顆飽滿甘甜的嘎瑪櫻桃被廣東援藏干部送上大灣區群眾的餐桌;獅泉河畔,陜西海瀾航空在援藏干部的牽線下扎根阿里,正抓緊建設高原無人機產業基地;江孜古城,經上海援藏干部推動,擁有兩千年歷史的傳統手工藝品氆氌登上世界舞臺……
繁華處,是不變的奮斗底色。援藏干部人才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同步推進、“輸血”與“造血”同步開展,積極作為,交出了一份份興邊富民的實干成績單。
溫室大棚鱗次櫛比,白朗西瓜、圣女果等各色果蔬長勢喜人。在白朗縣,山東援藏干部人才接力奮斗,打響“白朗蔬菜”品牌。第十批山東援藏工作隊進藏后,制定白朗果蔬三年行動方案,改造大棚,培育縣蔬菜公司,注冊集體商標,推動全縣果蔬達2.08萬畝,產值達3.5億元。為了打開更大的銷路,引導更多群眾參與,援藏干部們跑市場、做工作,幾乎磨破了嘴皮子。
藍天白云,青青草場,一只只白絨山羊宛如顆顆白珍珠。在日土縣,河北第十批援藏工作隊持續實施日土白絨山羊產業項目,建立白絨山羊擴繁、養殖基地,牽頭組織三屆白絨山羊絨毛品鑒暨產品拍賣活動,惠及全縣93%的農牧民。從進駐日土縣開始,他們就克服高原反應,深入鄉鎮、村莊和有關部門進行調研,廣泛征求意見建議,曬黑了臉龐,也摸清了情況。
一片光伏、一支藏香、一瓶核桃油……在各地援藏干部人才的幫助下,昌都市形成了“市縣聯動、縣縣有特色”的產業援藏格局。
圖為江蘇省援藏工作隊率團參加第十屆中國蘇州創博會,西藏林周展館精彩亮相,帶動文旅產業發展,促進農牧民增收。
耕耘更知韶光貴,不用揚鞭自奮蹄。為了讓牧區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浙江援藏干部啟動新村建設,不僅集中改善群眾居住環境,還通過土地流轉、引導村民以草場和牲畜入股合作社、發展牦牛產業等,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加群眾收入。
那曲市色尼區羅崗村,一座座兼具江南水鄉和藏式建筑風格的二層小樓整齊排列。這是浙江援藏干部打造的“千萬工程”杭嘉新村示范點。
分房儀式那天,家家戶戶喜氣洋洋。村民次仁頓珠家里養著70多頭牦牛,一家9口的收入來源全靠辛辛苦苦放牧和外出務工。搬入新村后,牦牛將由合作社統一飼養,年底參與分紅,自己還能騰出手來干點別的,次仁頓珠笑得合不攏嘴。眼下,他正盤算在新村開一家甜茶館,為家里再增加一筆收入。
一個個重點項目落地生根,一批批產業次第開花,三年來,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累計協調落實援藏資金166.54億元,實施各類項目2900余個,培育打造、改進提升特色產品品牌747個。產業發展,不僅帶來現代化工廠、牛羊成群的牧場,更帶來觀念之變、發展之變、命運之變。
圖為廣東省援藏工作隊重點援藏項目粵林產業園,依托林芝資源稟賦優勢,系統化推進全產業鏈發展。
奮進在為民服務第一線
民生實事散發幸福味道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
醫療、教育、就業,這些與群眾息息相關的民生事牽動著援藏干部人才的心。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聚焦有形有感有效惠民生,用實實在在的改變,讓幸福觸手可及,讓各族干部群眾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關心關懷,進一步堅定了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心和決心。
“多吉切、多吉切……(藏語:謝謝)”在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剛剛做完右腿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次仁羅布拉著上海援藏醫生于德剛的手連聲道謝。
腿疼的毛病已折磨次仁羅布35年,導致他生活不能自理。得知日喀則來了上海的骨科專家,次仁羅布在家人的陪同下先后做了雙腿手術,很快就能正常生活了。
在高原,關節病發病率高達35%以上,過去一直得不到有效醫治。一年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于德剛來這里擔任骨科主任,和援藏同事一起將關節置換術等先進技術引入醫院,深入基層開展關節病防治宣傳、惠民義診,為眾多高原患者帶來了福音。
隨著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持續拓展深化,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和拉薩、林芝、日喀則等“1+7”醫院綜合實力和專科技術力量快速、全面提高,13所縣醫院診療能力持續增強。如今,400多種大病不出自治區、2000多種中病不出地市、常見的小病不出縣區就能看好。
圖為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組團式”援藏醫生開展手術帶教。
教育援藏,是為未來播種希望的偉大工程。援藏干部人才幫助受援學校完善課程體系、優化課程設置、提升教育質量,開展“青藍結對”,搭建“空中課堂”,讓孩子們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上海援藏工作隊幫助受援學校建立健全15項現代管理制度,完成19門課程的教學資源庫建設;廣東援藏工作隊推動廣東三個教育集團支援林芝三所受援學校,66所廣東優質學校與51所林芝學校建立結對支援關系。
就業是民生之本。統籌力量開展招聘活動,協調后方精準提供優質崗位,第十批援藏工作隊累計開展各類招聘活動250多場次,推動西藏各族群眾到區外就業創業。出不去、待不住,面對西藏高校畢業生在區外就業時的困境,浙江援藏干部在臺州創新設立“組團式”市場化就業援藏基地,在民營企業中開發專屬崗位,設置高校畢業生專項扶持資金,累計吸納4批次42名西藏高校畢業生實現高質量就業,穩崗率達100%。
堅持援藏資金的80%以上投到縣及縣以下基層、80%以上投到民生。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協調116億余元實施民生項目1400多個,改善農牧區安全飲水、環境整治、道路交通等條件,西藏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奮斗在民族團結進步最前沿
文化滋潤共筑中國夢
珠峰腳下,海拔4300多米的定日縣長所鄉森嘎村一派生機和忙碌:臨時板房里飄出陣陣酥油茶香,上海援藏工作隊牽頭的災后重建項目熱火朝天。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級地震發生后,各方力量迅速集結。原本按計劃已經返滬休整的第十批上海援藏干部和“組團式”援藏醫療隊第一時間全員返崗,協調救災物資,參與救災處置,開展兒童心理疏導,全力守護災區群眾的安全。
轉入災后重建階段,他們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入戶調研聽取群眾心聲,反復論證建設方案,充分考慮當地風土人情和村民需求,專門設計廣場、村史館,為群眾留出加蓋空間,創新、用心的“上海方案”打動了當地群眾。看著不遠處的新家一天天“長”高,村民洛桑激動不已:“感謝黨中央!感謝援藏工作隊!”
“作為援藏干部人才的一份子,我和隊友們的想法是一致的,就是要讓受災群眾早日搬入新居、住上新房,讓森嘎村災后重建成為民族團結的樣板。”上海援藏干部,日喀則市住建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梁靚語氣堅定。進藏三年,這名“80后”援藏干部曾經烏黑的頭發已透出斑白。
從火速馳援到恢復重建,這是各民族血脈相連、命運與共的有力彰顯,也是廣大援藏干部人才情牽高原、當好民族團結使者的生動縮影。
圖為重慶市援藏工作隊援建的類烏齊縣桑多鎮扎西貢村,成為西藏首個“全國十大美麗鄉村”。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真抓實干,搭建平臺載體,開展系列活動,持續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一行行工整的字跡、一封封暖心的書信,架起北京、拉薩兩地青少年心靈溝通的橋梁。2023年以來,北京援藏干部推動發起“京藏同心 見字如面”活動,號召兩地青少年以信為媒、共話成長。兩地50余所學校3000余對學生建立長期學伴關系,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如一粒粒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立足崗位職責,當好橋梁紐帶。中國科協援藏干部、西藏科協學會部部長張晉香將“領航計劃”青年科技領軍人才國情研修活動首次搬到了西藏。來自不同領域的35位優秀青年科技人才走進西藏、愛上西藏,找到了在邊疆發揮作用的空間。
遼寧援藏工作隊推動雙方縣區、鄉鎮、企業、村居等結成對子35個;天津援藏工作隊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制作“我們共同的名字叫中華民族”“我們黨的百年奮斗史”等系列課程;吉林援藏工作隊開展“天使之心”和“吉藏光明行”活動,幫助30名先天性心臟病確診患兒、141名白內障患者得到成功救治……一曲曲民族團結的動人樂章在雪域高原奏響。
奮力傳承使命擔當
留下富民興藏的火種
播下一粒種子,種下一片希望。
山東援藏的產科醫生趙和永現在頗感自豪,在日喀則市婦幼保健院,他帶的“徒弟”進步飛快,團隊整體素質大大提升。醫院分娩量增加了50%,危重病人搶救量卻明顯下降,“很多情況本地醫生就能精準識別,把危險化解在萌芽狀態。”前不久,一名孕婦突發臍帶脫垂,胎兒命懸一線,“徒弟”普珍第一時間發現并迅速上報,麻醉醫生、助產士等配合默契,協助趙和永開展手術,整個過程不到半小時。
請進來、走出去、傳幫帶,在援藏干部人才的努力下,先進的理念、創新的思路、科學的方法得到迅速傳播,一支“帶不走”的干部人才隊伍加速成長。
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進藏以來,累計邀請7100多名專家進藏授課,培訓當地干部人才18萬余人次;組織受援地近3.5萬名干部人才到區外掛職鍛煉、參觀考察。“組團式”援藏醫療人才幫帶900多個本地醫療團隊、培養2000余名本地醫務人員;各教育援藏團隊幫帶本地教師445名、團隊53個。
在雪域高原艱苦復雜環境中經受錘打歷練,援藏干部人才自身也得到淬煉升華,在人生的畫卷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2016年7月踏進昌都市第一高級中學的那一刻起,重慶援藏教師陳云就和這里結下了不解之緣。面對基礎薄弱的學生,他與當地教師共同摸索出“歷史口訣記憶法”“學生課堂主講制”等特色教學法,通過分層輔導、習慣養成,讓班級成績穩居前列。學生們親切地稱他“陳巴拉(藏語:陳爸爸)”。第一次援藏結束后,陳云向組織申請了第二次、第三次援藏。今年5月,他又提交了調藏申請書,打算將一生奉獻給西藏教育事業。
這里流傳著寧波母子醫生跨越30多年接力援藏的佳話。30多年前,吳嘉涵的母親李白恩響應組織號召,到西藏開展醫療援助。30多年后,吳嘉涵主動接過接力棒,踏上了心心念念的援藏路。在比如縣人民醫院,他扛住缺氧、高反帶來的不適,隨時聽候手術召喚,經常下鄉開展義診,一次次幫助危重患者跑贏“死神”。
圖為湖南省援藏醫生開展“感黨恩·一家親”義診活動。
“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寶貴的是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福建第十批援藏干部黃獻利用生命詮釋了自己的援藏使命,傳承弘揚了“老西藏精神”和“援藏精神”。作為廈門市援藏工作隊領隊,左貢縣委常務副書記、常務副縣長,他帶領廈門援助左貢縣干部人才,積極推進重點項目,加大產業和民生援藏力度,為高原群眾日夜奔波,直至將生命定格在援藏崗位上。
……
這支援藏鐵軍背后,有一套完善的制度體系支撐。援派地各級黨組織嚴格落實擇優選派要求,注重從優秀年輕干部中推薦選派干部。受援地堅持讓援藏干部人才任實職、分實工、擔實責;完善定期匯報、工作季報、考核評價等工作機制;定期體檢、落實待遇……動真碰硬的管理,溫暖人心的舉措,為援藏干部人才擔當作為營造了良好環境。
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援藏不僅是接續傳承、初心使命的奔赴,更是改革發展、民族團結的共鳴。站在新的歷史坐標點,援藏干部人才與西藏各族干部群眾并肩攜手,書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的篇章。
(文內圖片由西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提供)